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因为早年过惯了颠沛流离的日子,便对腐败分子曾经产生了极大地愤慨。后来这位由和尚到农民起义军领袖再到一代帝王的朱皇帝曾经说过这样发人深思的话语:“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绝不宽恕!”——这便是这位反腐皇帝的初衷!!!
因此他颁布了这样的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结合当时的消费水平,一辆银子约等于现在的250元左右,所谓60两银子,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万五千元左右,官员贪污一万五千元以上的,便要杀头。可想而知,当然是很严厉的。不过采取的措施还不限于此,当时还有其他种刑罚。
据说此法也诞生于朱元璋的奇思妙想:即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死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百姓痛恨的贪官一刀斩首太便宜了他们,何不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还创造了“剥皮实草”刑法,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子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
看看当时各个州县的“皮场庙”剥皮厅,类似于现在中国梦的办事机构,每个省市都有。享受最高反腐待遇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他被活生生剥了皮。这个朱亮祖曾在建立明朝过程中,屡立战功,后来被封为永嘉侯(侯爵),镇守广州,可谓位高权重。但此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骄狂。
当时的番禺县(今广州番禺区)县令叫道同,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由于执法严厉,与当地的土豪发生了矛盾。这些土豪吃了亏又拿道同没办法,便拉拢朱亮祖,希望他为自己出头。头脑简单的朱亮祖自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没把道同放在眼里。收了好处后,居然就答应了。此后,朱亮祖多次与道同发生矛盾,干涉道同的正常执法,还派黑社会暗中设伏,打了道同一顿。
但道同并未屈服,便和朱亮祖一直在斗争。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最后达到顶点。道同抓住了恶霸罗氏兄弟,朱亮祖竟动用军队包围县衙,强行将人犯给抢了出来,并且还向皇帝上本,弹劾道同一大堆罪状。这真是恶人先告状。道同终于忍无可忍,也随后向皇帝递送奏章说明情况,但他忘记了朱亮祖有他不具备的优势——最上乘的交通工具。
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马是驿站的马,而朱亮祖使用的是军马,朱亮祖也料到道同会告状,于是他派人挑最好的马,飞快地赶到京城,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状。朱元璋当时正在查违法乱纪行为,一看朱亮祖的告状信,就立马派人去斩杀道同。就在朱元璋发出命令后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朱元璋一对照就发现了问题,连忙派人去追,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朱亮祖就这样杀掉了道同。
杀了道同后,朱亮祖得意洋洋,心想,道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县,而自己却是开国大将,想来朱元璋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不过,朱元璋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他对朱亮祖的胆大妄为格外恼怒,因此当大理寺的官员手持朱元璋的手谕来抓他时,朱亮祖格外的心虚。
他虽然手下有兵,却不敢犯上作乱,因为他深知和朱元璋造反的下场。他十分老实地把自己的兵权交出,和大理寺的官员一起前往京城请罪。然而大理寺的官员并不急于上路,却询问他:“你的儿子朱暹呢?”这下朱亮祖惊呆了,他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因为朱元璋的人生哲学正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他是想斩草除根。后来果真是这样做了,并且褒奖了那个小县令道同。
朱元璋执法如山山,六亲不让。他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他还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可见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要有朱元璋铁腕治政的精神,让当官的心有余悸不敢以身事法;提倡为人民服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到和人民同甘共苦,只有这样,这个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最近中央的公务员的15条禁令,更加让人想起了中央的反腐精神。如此一来,带头违法乱纪者自然胆战心惊,不敢顶风作案,长此下去,自然国泰民安,其乐融融。
评论